世界上最好的老师,是怎么培养出来的
题图:和一诺一起看芬兰教育。
这是一土教育的第 169 篇文章。作者:许玲玲,女,教育吉普赛人,做高中、初中、小学语文教师十五年,现在的身份是小学四年级数学老师兼班主任。2012年开始跟随南明教育团队学习实践全人之美课程至今。
▨ 写在前面:
从25日抵达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到现在,我们已经在芬兰度过了充实的两天“访学”,从坦佩雷到艾斯堡,从全面了解芬兰的教师培养体系到深入芬兰幼儿园和小学课堂,零距离体验芬兰“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校设计和教学。
和我们同行的,还有来自全国各地致力于教育创新的近20位小伙伴们。和芬兰零下20度的温度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我们每一个人对教育极大的热忱。每天,不论是在从坦佩雷回赫尔辛基的高铁上,还是深夜,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分享对此次“访学”的观察和反思,正是这种联结和碰撞,让我们对中国未来的教育充满希望。
昨天在芬兰第二大城市坦佩雷,一诺代表一土与坦佩雷市政府创新署署长Teppo Rantanen签署了合作意向书。未来三年,我们将与全球坦佩雷教育及芬兰一线教育者们一起,围绕教师培训及交流,学生交换项目以及夏令营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篇我们此次芬兰之旅中来自安徽的一位一线小学老师的文章,和每一位教师及教育从业者共勉。一诺将通过视频的方式,和大家分享此次芬兰之行的所见所闻,2/28晚上开始第一次,视频链接在文末,感兴趣的,欢迎扫码加入。与此同时,我们还在磁场一土广场社区专门开辟了“和一诺一起看芬兰教育”的交流群,二维码也在文末,如果视频不解渴,我们也会在这里等你。
公平,务实,自由,高效
——我眼中的芬兰师范教育和基础教育
芬兰时间——2.26日,
天气——晴,下午飘了会小雪,
地点——芬兰第二大城市坦佩雷市府大厅
今天芬兰教育考察学习第一站正式展开。早上先是坦佩雷市国际事务处长 Erika 女士做了主题为教育在城市发展中的角色的讲座。坦佩雷市前教育局局长,现教育高级顾问 Pekka 先生为我们介绍了芬兰教育的整体概况。
两场讲座,通过体制政策层面对教育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价值的认识以及教育在城市发展中的规划投入等数据和实例分析,让我们切实实看到芬兰政府致力于教育发展,为未来奠基的用心和决心。他们的教育预算投入可以精确到每个人每一年投入多少费用。一系列的大数据,不仅是努力用心的证据,更是扎实践行的结果。知行合一,芬兰政府做到了。上午的分享带来的冲击,因为国情不同和教育政策导向的差异导致的教育上的硬伤暂且就不去争论了!
下午的两场分享,从具体操作落实层面对师范教育体系建构和人才培养以及芬兰基础教育的具体教育教学开展操作来说,更加具有现实启发和借鉴价值。
首先是芬兰于韦斯屈莱大学教师职业发展学院院长带来的讲座对话: 芬兰教师培训和现象教学 。通过分享,我们详细了解了芬兰的师范教育现象教学和完善严密的师培体系。对照我国师范教育,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看到我们和人家的差距所在。
▍1. 学制和专业设置
芬兰的师范教育一般是五年制,基础教育全科老师和科任老师都拥有硕士学位。幼儿教育起点是学士学位,硕士学位也呈逐年增长趋势。师范大学学生五年制毕业后拿到硕士学位,具备基础教育教师资格,可以选择做一到六年或一到九年的全科教师,也可以做科任教师。全科相当于我们的智慧课程,科任老师相当于我们的艺体生。
再看我们的师范教育学制和专业划分。我国师范教育普通本科一般四年,专科三年,专业分割更是明显,师范大学的文学院,就有汉语言文学教育和新闻系,师范和非师范专业混杂。数学系,英语系等也都差不离。
如果毕业后想继续深造,就需要参加第二次类似高考的考研竞选。而师范生考研,多半是转换专业,或者争取脱离基础教育教师岗位。为什么师范生考研如此积极,这多半是由于基础教育教师的尴尬地位造成的,而这一现象又引发出另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即整个社会对师范教育地位和价值的认知定位,其实中国不可谓不重视教育,但从具体政策导向和体系范式及程序的设计和落实上看,和芬兰的差距就更加明显了。
芬兰经济发达,社会福利好,加上整个社会对教育的重视,以及职业平等理念的深入人心。所以人们在职业选择上生存压力相对较小,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来看,芬兰教师职业的选择已经达到了自我实现的阶段,职业不仅仅是谋求生存的手段,而是真正发自内心的热爱。
▍2. 师范教育选拔人才的起点和标准
芬兰的师范教育选拔程序非常严格,入职要求也很高。在芬兰,教师的收入不是最高,但教师的社会认同感很好,真正做到了尊师重教。因为,只有社会上最优秀的一批人投身教育,才有可能教育出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这就像一部生产零件的机器,如果机器本身都不能合格,那造出来的零件也可想而知了。芬兰教育教师上岗选拔的比例,举个例子,有一年是1500人申请,只有90人成功!所以,入职门槛的高标准,也从源头保证了职业的专业和高水准。
再看我国的师范教育选拔,大家一定深有感触了。目前我们最优秀的高考学子【就从高考分数来看吧,考试不能代表一切,但真正优秀的人,应试能力其实也不会差到哪里去。】都去了哪些大学,哪些专业,已经不必多说,进入师范大学学习的那一批,最后经过本科学习,能真正留下坚持做基础教育的,职业定向明确,职业生涯规划清晰的,又占多大比例呢。
想起我读初中那会,初中毕业考师范是最难的。所以,现在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末的中师生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现象。那一代师范生,如今成了中国基础教育实实在在的中流砥柱,原因不言自明。因为他们是先于重点高中选拔入师范的,如果他们有选择,很多人上高中读大学,也是一代人中的精英分子。与此类似的就是民国时代,最优秀的先生,名师大家辈出,为什么,因为那批老师都是当时中国的文化精英群体啊!
就我自身来说,选择读师范,是因为高考没考好,被迫调剂,无奈凑合,渴望着日后考研改变专业和后期的职业!因为最初我就没想过做教师,我自己的老师也常常跟我们传达类似信息——努力学习,千万不要做教师,又苦又累,收入又低,如果是男老师,养家糊口都是问题。
如此,谈何专业素养,谈何课程和教学。
当然,大家会说,社会体制背景不同,这本就是不能相提并论的。除却上述原因,我们可以从芬兰师范教育中借鉴并可以践行的方法其实还是有的。就算天赋不够,仍然可以通过后天的勤奋以及专业的训练来弥补并达成师范人才的培养的。所以芬兰师范教育的培养体系和课程设置可以提供给我们一些具体可行的参考。
▍3. 师范教育培养体系和课程实施
师资培训的理念及具体操作流程,首先是对反思的重视。“学生不止是消费我们的教育,也是教育的产出者,因为他们进行很多的反思。”他们有很多的机会参与教育,反思是很重要的过程。
这里的学生指的是“接受师资培训的学生”,即未来的老师。 他们总是会提醒学生要进行反思:你为什么要在这里?你为什么要成为教师?你过去拥有的相关经历都是什么?(这一部分是指向学生的过去)通常,在他们课堂的最后一部分,都会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学生会进行反思日记的记录。学校创建了一个平台帮助学生进行记录。经过五年的师资培训,这些学生不仅产出自己的反思日记,更是产生了一本如何成为教师的书籍。在这其中,学生不仅要回答“我做了什么”,更要有理论、科研的基础。
小学老师一共有四次实习。第一次实习在第一年,以观察课为主,至少观察100多堂课,他们会选择一两名学生进行跟踪观察,也为所选的学生进行额外授课,或者观察他们的爱好,他们会与学生的家庭有亲密的合作。第二次实习在第三年。一共6周,要上26节课,进行备课。 第三次实习在第四年,7周,要上34节课,指导学生和评估。 第四次实习在第五年;7周,要上40节课。同时要进行学校沟通和社会的沟通。第四次实习时,学生已经有对一天的课程进行统筹计划和实施的能力了,也就意味着他们可以离开学校成为一名真正的老师了。
再反观我们国家的师范教育,真是让人感慨万千。仍然以自己为例吧,记得我四年本科学习下来,只有大学四年级上半学期一个月的实习期,之前在学校学习的教育学和专业心理学等课程也只是通识课,教材非常简单,还有一门专门教授教学法的课,老师几乎照本宣科。等我们实习开始,那些所谓的教育教学方法,说实在的,早已在记忆中沉沦了。学和用在节奏上的脱节,根本谈不上知行合一。一切关于教育教学的专业背景,都要从毕业以后重新开始。
反观这四年学习,除了储备或者记忆了一些所谓的专业技术知识,有时觉得那连知识都不能算,不过是信息的集合。对文本的解读,对学科课程的教育学视角理解,几乎全都是陌生的!更不用说研究性学习和申辩式思维的练习和养成了。而后者恰恰是当下和未来教育中的核心培养目标。
在基础教育学校里,中国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叫作师徒结对,也叫青蓝工程。这都是把大学学习期间该做的事硬生生拖到了工作之后,而这时候,我们的专业成长已经严重滞后,浪费了多少青春宝贵时光,又同时浪费了多少学生的生命。所以,我国的学生家长一听到实习生来自己孩子班上任教,心里都是不情愿的,那种焦虑和不信任,不言而喻。这已经充分说明了师范教育的问题所在。
如今,师范大学的师范专业一再压缩,师范大学不纯粹,非师范专业大有碾压师范专业的趋势,有些大学早已经不能算作是师范大学了!真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抱怨体制没用,师范教育可以做的,其实对比芬兰的做法,我们的体系和课程改革早该提上日程了!
***
最后是幼教和基教处长 Kristiina Järvelä 女士和区域校长 Ville Raatikainen 先生带来的第二场讲座对话: 坦佩雷市政府基础教育。
芬兰如此平等公正自由的教育理念,是官方政策推行的,是所有公立学校都可以普及达成的目标。而我们国家,目前在课程开发上的自由空间还远远做不到,这又牵扯诸多因素。因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差异,带来师范教育选拔培养体系的差异,最后导致基础教育目标和评价的差异,这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不过,意识到问题所在,接下来就是努力突破的勇气。
芬兰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从未来考虑,从结果导向设置教育起点,着眼未来社会所需人才特征,设计课程,通过现象教学进行学科融合,通过设计游戏和个性化课程来培养孩子的持续学习内驱力。在芬兰,教育管理体系不是核心,关键是幼儿园和小学的教育课程落地实践,关键是团队合作。
芬兰的教学大纲有全国大纲和本地大纲,特别是本地大纲,大多数学校都可以自己设计课程,教师在独立进行学科课程设计上也有极大自主权。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有过硬的专业能力,另一方面就是前面说过的,整个芬兰政府对教育的定位理解,对个体生命的真正的尊重。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就提到两套教学大纲的理论,在国家课程大纲标准的基础上,芬兰本地课程大纲的创设本身就是对国家课程纲领的进一步丰富,补充和创新。
对之,我更是深有感触,第二套课程大纲的开创,在我国确实还是比较奢侈的教育梦想,因为我们教育专业人才的整体专业研究和课程开发能力水平普遍不足的问题,国内做的校本课程,特色小课程,也不少,但真正做到有系统有特色又特别能对接中国教育现状且具可操作性的全息性课程体系,还是非常稀有。庆幸身在南明,如今出来看芬兰,最大的遗憾是我们只能选择做私立教育来保障仅有的课程开发的最大自由空间。私校不是公益,在目前中国,做教育的基因式修复,需要适宜的土壤,需要家长在教育理念上的理解认同,否则,家校双方守不住各自的边界,就会彼此掣肘,达不到合作共赢的效果。教育,一定是一场家校之间,教师和课程之间,师生之间相互成就的创新之旅。
***
整一天听下来,芬兰教育跟我之前通过书本和各类资讯信息上的讲述相差无几。不过是细节更加丰富,数据更加详实。我之所庆幸,是因为我有缘得遇我一直努力跟进的组织,并且在一个可以相互成就的埋头做实事的团队里发现自我,找到自己真正的特长和热爱,然后穷尽一切努力去实现它。
通过这一天的学习,我也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我们不缺前卫的教育理念,也不缺通达的路径,我们之所缺,恰恰是适合本土教育生长背景的完整而丰富的可以践行落地的实实在在的课程。这一点,庆幸目前我们的团队正走在不断开拓,不断完善的路上。所限仍是人才和资源。当然,我们所有人各自追寻的所谓理想教育,都是基于自身事实而非普世价值的判断,这世间并无绝对唯一的理想教育,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教育,永远是具体情境中的各取所需。
不论国内还是国外,教育,真正悟道本真,所有本质性理念都是相似甚至相同的,只是道路因社会传统,文化,地域,经济等因素而有所区别。这是全球化教育潮流中统一性和多样性最好的解释。
芬兰,从学前到基础教育理念梳理,都如此亲切熟悉!从一个生命所能走到的未来开始反观,这就是教育的起点!为未来而教,为生命在未来的可能性创设课程,为每一个生命“量体裁衣”!这一点,是芬兰教育最让人敬佩崇尚的奢侈!只是,这难不倒一群有志于创造突破的教育人,他们以前所未有教育热情和坚毅以及大无畏的开创勇气,正走在这条通向教育后天的路上!
***
另外,一土教育领导力研究院将从3月10日至4月中旬,陆续走进全国10个城市,给当地的教师及教育从业者带来每场规模在150人,时长半天的一土教育领导力工作坊,顺便还会分享此次芬兰之行的教育见闻。3月10日首站上海!点击阅读原文,期待看到你!
▼ 视频直播二维码
▼ 交流群二维码
- END -
推荐阅读
一土2018秋季招生申请已开启,北京开放年级K-G5,广州开放年级G1、G2,申请请点击菜单。
了解一土学校的建校历程、教学理念、招生招聘,请点击菜单。
如果您想分享自己对教育的见解和心得,
请给邮箱 tougao@etuschool.org 投稿。
欢迎转发分享,未经作者授权不欢迎其它公众号转载。